晨光穿透云層,灑向山麓的仡佬村寨。趙培進站在工坊門前的染缸旁,細心觀察缸內的變化。隨著慢慢攪拌,純白的棉布在藍靛水中一點點變藍,隨即撈出,仡佬手工藍印染便完成染色工序。
“小時候就跟隨伯父學染布,這門手藝已陪伴我幾十年?!痹谮w培進的記憶中,手工藍印染曾是寨上不少人家的養家手藝?!吧庾詈玫臅r期,村里有20多個印染師傅,每天要做100來套印染產品?!?/p>
仡佬手工藍印染又稱染整,包括染色、印花,整理、洗水等流程,是石阡仡佬人家的一種布匹加工方式,2015年1月入選貴州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過去因為印染行業興旺,趙培進生長的大沙壩鄉埃山村,曾是石阡縣出名的“萬元村”。20世紀70年代,埃山村集體發展印染加工,不僅請專人到各地市集采購布匹,周邊十里八鄉的藍靛也翻山越嶺賣到這里。
“我們染出來的布料花式精美,附近村寨的人都來光顧生意?!壁w培進說,過去,不管哪家姑娘結婚要置辦床單被套,都會上門請他們為布匹染色加工。
后來,隨著工業化印染制作的發展,藍靛印染花布似乎逐漸被時代遺忘,埃山村制作染料原料的藍靛草也在減少,這項工藝便成為少數人的“鹽巴錢”產業。
“實在不甘心就此失傳了?!弊鳛榉沁z傳承人的趙培進,決心要讓仡佬手工藍印染活起來、傳下去。他帶著村里的手藝人到當地相關部門尋求幫助,希望能引來外部資源。(記者 田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