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秋十月,行走在田間地頭,“紅馬甲”志愿者助農搶農時忙秋收,群眾臉上笑開顏;村間巷陌,群眾投工投勞建設家鄉熱情高漲,“賦分爭優”激發農村基層治理新動能;村口文化廣場上,群眾喜聞樂見的惠民演出與“接地氣”的理論政策宣講接連上演,時代新風浸潤人心……
群眾在哪里,新時代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。近年來,貴州緊緊圍繞“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”的總要求,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載體,全面推進全省精神文明建設,實現物質與精神的兩個“千年之變”。
“小積分”激活鄉村治理“一池春水”
家庭成員投工投勞加2分、捐資捐物加2分、積極參與村級事務治理加2分……
近日,在龍里縣醒獅鎮大巖村根藝文化廣場,“賦分爭優”季度評選會正如火如荼地舉行?!按髱r村通過積分制度不斷激發群眾實現自我約束、自我管理的內生動力,呈現群眾思想再提升、人居環境再提質、基層治理再深化的景象?!贝髱r村黨支部書記吳素萍說,2022年,大巖村榮獲“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”稱號,今年還獲得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500萬元支持。
2021年12月,龍里縣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引領,探索農村基層治理“積分制”改革,制定《龍里縣加強農村基層治理推動鄉風文明賦分爭優工作實施方案》,采取試點先行、逐步推廣的方式,在基礎條件好、群眾居住相對集中的6個村探索開展“賦分爭優”改革試點。截至目前,全縣已有36個村(社區)開展“賦分爭優”工作,覆蓋率達50%以上。
“小積分”激發村民主動參與創先爭優的熱情,促進群眾自覺遵守行為規范,參與集體事務熱情,破解基層治理難題,形成爭相積分、創先爭優的良好氛圍,激活基層自治、鄉風文明新動能,培塑鄉村文明新風尚。
“兩中心”融合共筑服務群眾同心圓
今年“雙節”期間,在銅仁市萬山區旺家社區,有一群志愿者穿梭在社區的各個角落,忙宣傳、維秩序、送溫暖……用行動為群眾送去溫暖服務。
“在社區隨時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,平時生活中遇到困難,他們都能夠及時給我們解決?!鄙鐓^居民羅江艷說。
“我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,組建‘紅馬甲’志愿服務隊,開展各類志愿服務,幫助群眾樹立良好的生活習慣,爭做文明市民?!蓖疑鐓^團支部副書記冉君麗介紹。
近年來,萬山區按照“能融則融、應融則融、優勢互補”原則,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縣級融媒體中心聯動發展。出臺了“兩中心”融合運行管理和融合考評機制和聯席會議機制,共同策劃選題、確定工作重點、發布活動項目,確保群眾需求在哪里,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就延伸到哪里,融媒體宣傳工作就跟進到哪里。
同時,利用文化綜合站、農家書屋等現有資源,在103個村(社區)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,以“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”建設為抓手,開發便民利民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示范崗289個,構建“一圈一帶一網”新時代文明實踐網絡,實現服務群眾“零距離”。
打造“萬山紅”微信小程序線上點單志愿服務品牌,形成“群眾點單、中心審單派單、志愿者接單、群眾評單”線上“五單”模式,實現“自下而上”群眾點單、“自上而下”精準服務的供需端雙向耦合運行。
“茶館嗑子匠”宣傳時代新風潤人心
“搬家酒、滿月酒、周歲酒,這些酒席辦不得;紅白事不鋪張、倡導新風不攀比……”在赤水市丙安古鎮茶樓里,“茶館嗑子匠”馬國友把移風易俗講得有鹽有味。
馬國友是丙安鎮退休干部。2020年,馬國友響應號召,成為了一名赤水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——移風易俗“茶館嗑子匠”。他以情動人、以理服人,還幫助群眾化解糾紛和矛盾,得到當地老百姓一致認可。
赤水市堅持“群眾主體、機制創新”,創新實施以新時代“茶館嗑子匠”為品牌代表的一系列志愿服務項目,破解宣傳力量“統籌難”、黨的聲音“落地難”、社情民意“收集難”、矛盾糾紛“調處難”、兩個中心“融合難”問題。
廣大志愿者活躍在基層一線,形成人人參與、人人服務、人人受益的良性循環?!拔拿魈嵴{官”讓文明節儉蔚然成風;“文明農家”創建讓“八凈三規范”成為群眾聚居點標準,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;“織女計劃”用毛線編織凝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弱勞動力,實現家門口增收致富……
一個品牌,一個項目,弘揚了正氣,凝聚了人氣。赤水市讓群眾自發參與到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來,做到“月月有主題、周周有活動、村村有笑聲”,將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延伸到鄉村振興、鄉風文明、產業發展等各個領域。(記者 袁鵬)